联系大家
- 报名热线:
- 0791-852377220791-852377550791-852399220791-85235522
- Q Q:
- 2919267030
- 邮 箱:
- 2919267030@qq.com
- 地 址:
-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南莲路176号
你知道怎么区别"比喻"和“象征”手法吗?
编辑:彭晓萍 来源:初一年级 更新时间:2018-01-06 浏览量:3002
比喻
1.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,它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,这个相似性可以是“形似”,也可以是“神似”;象征没有喻体,它有象征意义,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“神似”。
2.比喻是以一物比另一物,它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、听得见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;后者是以物来显示意义,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,而是让读者自己去联想、领会,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、不可捉摸的。
3.比喻只限于修饰语句,它的目的是让语句更形象、更生动;象征要立足全文,至少也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,它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。
例如: 海燕 高尔基
(1)在苍茫的大海上,狂风卷集着乌云。在乌云和大海之间,海燕象黑色的闪电,在高傲地飞翔。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,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,它叫喊着,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,乌云听出了欢乐。
(2)在这叫喊声里,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!在这叫喊声里,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、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。
(3)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,呻吟着,它们在大海上飞窜,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,掩藏到大海深处。
(4)海鸭也在呻吟着,它们这些海鸭啊,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: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。
(10)狂风吼叫……雷声轰响…
(11)一堆堆乌云,象青色的火焰,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,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。这些闪电的影子,活象一条条火蛇,在大海里蜿蜒游动,一晃就消失了。
(12)暴风雨!暴风雨就要来啦!
(13)这是勇敢的海燕,在怒吼的大海上,在闪电中间,高傲地飞翔;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: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
赏析:
1.在文章的第一段,编辑将“海燕”比作“黑色的闪电”和“箭”,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“形”的相似这个特点。第七段,编辑将“巨浪”比作“大块的翡翠”,使语言变得生动而形象。第八段又把“海燕”比作“精灵”,形象展示了海燕与暴风雨博斗的状态和精神。这就是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。
2.本文创作背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,那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,但沙皇的反动统治还比较强大,人民的言论还没有自由,因此编辑通过《海燕》这篇文章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。

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,而且通篇的象征意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,并没有揭示出来。“海燕”象征了“坚强无畏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”;“大海”及“波涛”象征了“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”;“暴风雨”象征“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风暴”;“太阳”象征“光明的未来”;“狂风”、“乌云”、“雷电”象征“丑恶而又虚弱的沙皇反动势力”;“海鸥”、“海鸭”、“企鹅”象征“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”。同时,这些象征意随着形象的发展逐步加深。其中海燕的形象渐趋完整,随着情节的发展愈来愈鲜明突出;乌云、狂风则是在作最后的垂死挣扎。这样作品就动态地呈现了20世纪初俄国形势的发展趋势,而大海熄灭闪电的情景有力地预示着反动势力的最终结局——灭亡。编辑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由此透露出来。这就是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。
文字撰稿:彭晓萍
图片摄影:彭晓萍
图文编辑:刘 苹